此經難持

(摘譯自『大白法』第七二七號)

「此經難持」是出自法華經『見寶塔品第十一』中所說的偈文之一,即:

「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即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」(開結  三五四頁)

「此經」是指法華經,「難持」是說釋尊滅後,受持弘通法華經是困難的。

釋尊於『見寶塔品』中,三度交付聽眾,勸勉於滅後弘通法華經的三箇勅宣(付囑有在、令法久住、六難九易)。特別以第三項諫勅的「六難九易」,教示滅後弘通的困難,說示在釋尊過去所教說的種種諸經中,以法華經為第一,教示持此經者,即具有立即持佛身的大功德,勸勉受持法華經。

「此經難持」就是在其後所宣說的偈文中說示,雖然受持法華經非常困難,但是受持之後,一切諸佛皆歡喜,成就各種佛道的功德。

法華經之所以難持的理由

日蓮大聖人於『四条金吾殿御返事』(『此經難持書』)中,舉「此經難持」之文,說示法華經之難持的理由,及佛法中對大難與修行之關係的甚深意義。

其中,對末法時受持法華經的困難,以法華經「難信難解」的教法作為根據來加以論述。

「難信難解」是法華經『法師品第十』中所說,教示法華經超越已今當之三說。

也就是說,法華經以外之經,稱為「隨他意」,為應眾生之所願、所求而說的易信易解的教法,因為是為了化導眾生的方便教說,因此對眾生來說,是容易理解的教法。相對於此,法華經稱為「隨自意」,因為是佛發自絕對境界中的開悟,不參雜方便的真實之法,雖然佛將之說出來,我們迷惘的凡夫、九界的眾生,還是很難相信、很難理解的,因此是「難信難解」。

因此,大聖人教示,聽聞法華經的教說,接受者雖多,實際上要持續卻是很困難的,即使已經受持了,當大難發生時,一直到最後都貫徹受持此經,不忘佛所教示的「此經難持」之教誡的人,實在很少。

末法的「此經」即大御本尊

如同第二十六世日寬上人教示的:

「自『此經難持』至『無上佛道』三行之文,即此本門之本尊也。」(『六卷抄』  八七頁)

末法今日的「此經」,就是三大秘法總在、本門戒壇之大御本尊。

此大聖人之三大秘法的下種佛法,是御本佛的隨自意之悟,是最殊勝、最崇高的正法,因此我們必須知道,是超過釋尊在世的難信難持。

即:

受易持難,故成佛在於持。應知持此經之人當值難。」(御書  七七五頁‧『中文御書選集』  一○一頁)

受持信行佛的真實之法的三大秘法,必須要有覺悟,為了達到成佛,必會遇到三類強敵所顯現的諸難。

大聖人教示:

成佛之道,料必有捨身命之事,始能成佛也。」(御書  四八二頁)

「於末法,今日蓮等類之修行,乃修行妙法蓮華經時,應理解以難來為安樂也。」(御書  一七六二頁)

又教示:

此經難持之事 御義口傳云,須體會持此法華經者必值難而持也。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之成佛,乃今日蓮等類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云云。」(御書  一七五五頁)

一再賜與我們指南,為了得到成佛的絕對幸福境界,寧可藉由受難,讓自己的罪障消滅,是非常重要的事。

因此,了解難發生的道理,並以經常抱持多少的覺悟去實踐,是決定我們成佛與否的重點。

結論

我們現在向著命題的達成,僧俗一致地日日精進於信行。正因為是真正的信行,今後種種障魔必定隨之競起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