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寶器戒

(摘譯自『大白法』第六八七號)

「金剛寶器戒」是指受持壽量文底本因下種佛法之妙法御本尊的戒法。相對於土作的瓦器(小乘之戒),和金銀所做的金銀器(權大乘之戒),「金剛寶器」是指琢磨金剛=鑽石所做出的不壞之器。

首先,「戒」有防非止惡、勸善止惡的意義,因此,經由持戒,防身、口、心之非而止惡,達成佛道一切功德之源的最善的戒德。

在如此的佛教戒法中,有小乘戒與大乘戒,而在大乘戒中,又有權大乘諸經之戒與實大乘的法華經之戒。

小乘之戒是瓦器戒

小乘戒中,有在家應守的五戒、八齋戒,沙彌的十戒、比丘的二百五十戒,與比丘尼的五百戒。但是,這些小乘的戒,稱為「盡形壽」,此戒的功德只能持續至今世的身體與壽命而已。關於此,傳教大師於『一心金剛戒體秘決』中說:

「若譬二乘之戒(中略),如瓦器若完則用卑,若破則永失。」(『傳教大師全集』一卷 四八六頁)

也就是以土做的瓦器,來比喻小乘之戒,一旦破壞,外形也隨之毀損,不堪永久使用。這是指受持小乘戒時,受戒者雖然一時得到戒的功德,但此功德只限於今生一世而已,一生過完之後,其功德也隨之蕩然無存。

權大乘之戒是金銀器戒

其次,權大乘戒是大乘菩薩所持之戒,梵網經中教說十重禁戒與四十八輕戒等。關於此,傳教大師於『一心金剛戒體秘決』中說:

「若譬菩薩之戒(中略),如以金銀為器。用之則貴,器破不用尚猶尊也。」(『傳教大師全集』一卷 四八六頁)

以金銀之器來比喻權大乘之戒。亦即,以金銀所做的器物雖然貴重,但即使損壞成為無用之器,仍留有金銀的價值,比喻菩薩即使身死形滅,但大乘戒的功德並不會消失。

然而,梵網經為權大乘經典,在圓教真實的教理之外,還混雜了方便諸教,因此,無法成就即身成佛的戒的功德,結果也是無法成佛。

法華經之戒是金剛寶器戒

相對於以上的小乘與權大乘,實大乘的法華經說示九界即佛界、佛界即九界的十界互具的成佛。因此,信持此法華經者,任何眾生皆可成就十界具足之戒的大功德,能夠即身成佛。關於此法華經之戒,傳教大師於『一心金剛戒體秘決』中說:

「如來之寶戒。一旦受之,則永劫不失。且於十界施大用。譬如,成金剛之利寶,更不被破壞。」(『傳教大師全集』一卷 四八六頁)

這是指如同琢磨金剛(也就是鑽石)成為寶器,不會受到任何破壞一般,若接受法華經之戒,不管將來發生任何事,妙法的戒體也絕不會失去。因此,法華經之戒稱為「金剛寶器戒」。

釋尊在世、正法、像法的眾生,得到久遠妙法下種戒體的大功德。佛以四十餘年的時間,教說熟益、脫益的諸法,也就是方便的爾前權教,調熟機根,最後教說法華經,打開真實的戒定慧,引出過去之戒的功德,使其成佛得脫。

末法真實的金剛寶器戒

關於末法之戒,大聖人於『教行證御書』中教示:

此法華經本門肝心之妙法蓮華經,乃集三世諸佛之萬行萬善之功德為五字,此五字之內,豈未納萬戒之功德乎。但一度受持此具足之妙戒後,行者雖欲破亦不能破,此當可謂金剛寶器戒。」(御書 一一○九頁)

對於過去沒有受到妙法下種的末法眾生來說,不管是小乘、權大乘,或文上法華經等,熟益、脫益的諸戒,都不是正確的佛道修行之戒法。在末法時,唯有受持具足三世諸佛萬行萬善萬戒之功德的,法華經本門壽量品之肝心、文底下種的妙法蓮華經之戒,才能成就即身成佛的本懷。

也就是說,相信本門之本尊、努力唱題的受持即持戒的一行,才是末法唯一的戒行。而且,一旦受持此文底下種的妙戒,不管發生什麼事,妙法的戒體都不會被破壞。因此,唯此下種的妙戒,才是真實的「金剛寶器戒」。

然而,今日的某團體,就算受持了文底下種的妙戒,若從而退轉或誹謗正法的話,必會因此大罪而墮入地獄,受到無量長遠時間的痛苦。然而即使如此,一度接受的下種本因妙的戒體並不會喪失,在遙遠的未來,必會因熟脫的化導而顯現出戒德,也必定能夠成就成佛。

如此說來,成佛的根幹即是下種佛法,因此再次確認,救濟某團體會員,是我們今生的使命。向著命題的達成,更進一步地向破邪顯正的大折伏邁進,才是重要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