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代供養、登錄寺院大過去帳的意義為何?

本照院主管 秋元成泰尊師回答

  我想申請永代供養和登錄寺院大過去帳,請告訴我它們的意義。


永代供養就是將祖先或故人的戒名、俗名,記入寺院的永代回向帳上,每月於寺院奉修的永代 經法會中,向御本尊讀經唱題,祈願祖先和故人成佛,做永代的回向。

登錄寺院大過去帳是在寺院的大過去帳中,和永代經一樣,將祖先與故人的戒名、俗名,記載在命日欄內,每月命日時,在寺院的早晚勤行時做回向。

因此,當有對祖先或故人的供養心意時,便會希望向各所屬寺院申請永代供養或登錄寺院大過去帳吧。然而,不可忘記的是,申請了永代供養或登錄寺院大過去帳之後,並不表示就不用對祖先或故人做供養了。對記載在永代供養或是寺院大過去帳上之人的供養,寺院當然會進行回向,遺族也應在申請永代供養或登錄寺院大過去帳之後,認真地建立塔婆,一起向祖先和故人進行回向才是重要。

最低限度是在申請永代供養之後,全家人一同參詣每月的永代經法會,建立塔婆回向。

若是申請登錄寺院大過去帳,則在每月的命日時,全家人一同參詣寺院,建立塔婆回向。這些事應是日蓮正宗信徒的基本概念。

為何每月寺院都要舉行永代經法會呢?當然是為了祖先和故人的回向,此外,也是要藉由自己參詣寺院、建立塔婆、回向故人的成佛、供養祖先的行為與姿態,來教導子子孫孫以妙法供養祖先的重要。

大聖人於『刑部左衛門尉女房御返事』(『忠孝書』)中教示:

「設又今生雖對父母盡孝養, 然至後生無人問。母在世時,心雖無思念,一月一度,一年一度探問,死後自初七日二七日乃至第三年,因他人眼光,雖形式上弔問,過十三年、四千餘日間,絕無人問。在世時,雖思一日片時之分離為千萬日,然十三年四千餘日,全無人訪。如何聞問。」 (御書 一五○四頁)

(意譯:即使今生有欲孝養父母之人,但無人詢問其身後下落。母親在世時,即使心中無思念,也會每月一次或每年一次回家探視母親吧。死後雖是形式,在他人的眼光之下,做初七日乃至三回忌的追善供養,但經過十三年、四千餘日後,已無一人做供養。母親在世時,視一日之別如同千萬日之別般漫長,死後非但一日,在十三年、四千餘日間,連想要前來訪視的人也沒有。亡母必會悲歎:「為何活著的人,不來供養我呢?」)

如『立正安國論』教示的:

「汝當座雖信後定永忘。」 (御書 二四八頁)

雖誓言相信佛的教說,之後卻將此事遺忘,是末法濁惡眾生的習慣,所謂「見微知著」,在祖先供養上也是如此。

當父母或家人亡故時,雖然心想「要在今生有生之年,持續做回向」,但過了數年、數十年後,心意慢慢變得淡薄,最後,就如前述御書所說,成為誰都不會做追善供養的情況了。

為了糾正眾生的虛浮之心,引 導成佛,而有佛的出現;然後,為了以人應有的姿態和真正信仰者該有的姿態為目標而修行,而有寺院的存在。

若是只靠寺院做回向就好的話,就沒有奉修永代經法會的必要了。

我們的信心是僧俗異體同心的信心,是僧侶和信徒共同在御本尊前,同心向修行邁進的佛法。請善加理解此意義,在申請永代供養、登錄寺院大過去帳時, 好好遵照各寺院主管、住職、責任者的指導,學習供養祖先應有的姿態。

更多問答信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