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只是精神修養而已,不是嗎?

精神修養是磨練精神、培養品行,以提高人格等,通常是指使心緒安靜、精神集中的修養。若是經由藝術或運動等磨練精神,提升人格,那是很好的精神修養。在眾多的宗教中,也有以精神修養為名的布教方式。

現代人從早到晚都處於煩雜的生活中,少有機會靜下心來集中精神,在管理人員或運動選手的精神統一訓練,或公司員工教育訓練中,將精神修養列入訓練課程,似乎蔚為一種風潮。

然而,宗教的目的是否在於精神修養呢?在佛教中,有精神統一、心定不動的所謂「禪定」或「三昧」,是佛道修行初步的心理準備,但並不是佛教的目的。

若就人格品行的修養而言,在佛教中的小乘教,認為惡心惡業的原因是煩惱,因此,主張斷滅煩惱,成為身心端正的聖者,最為重要,教說守戒律以鍛練智慧,這是二乘(聲聞、緣覺)的教義。

但在大乘佛教中,認為只顧自己成為聖者而不救濟他人,是狹隘的想法,連思考及感情都無誤的聖者,也認為這不是真正的開悟,而排斥小乘教,並教示以自他共同成佛為目標的菩薩道。

至於究極的法華經,則更進一步地認為,佛說法的目的不在於成為二乘或菩薩,而是引導眾生到佛的境界的一佛乘,這叫做「開三顯一」(開啟三乘,顯示一佛乘)。

當然,佛教所說的二乘或菩薩道,並非直接與現在的精神修養完全相同,而是其教義的一部分,在謀求人格與品行的提升上,多少包含了精神修養的意義。

釋尊說示:

「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」 (『方便品第二』 開結一○二頁)

日蓮大聖人亦教示:

「雖為智者、學匠之身,若墮地獄有何益乎。」(『十八圓滿抄』 御書一五一九頁)

佛法的目的不僅是精神修養而已,而是在確立三世絕對幸福境界的成佛。因此,僅強調精神修養,是脫離佛教本來的目的。

更多正確宗教與信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