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會式布教演講-折伏正是心之財

本照院主管 佐藤信亮御尊師

100.10.30御會式御正當會(第一場)於本興院


今天,以本興院及台灣法華講達成折伏目標來奉修御會式,真的非常恭喜。誠如大家所知,今天的御會式,是慶祝御本佛宗祖日蓮大聖人的滅不滅及三世常住,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法會。各位以赤忱的信心前來參詣的姿態,在以真心裝飾的御寶前,相信御本佛也感慶賀。

和平日不同,莊嚴的御寶前顯得非常美麗光輝,在滿座的本堂,以「來做真正的報恩吧」前來參詣的各位,燦爛的容顏絲毫不亞於櫻花。

關於折伏,各位都已十分理解,並且予以實踐。宗祖日蓮大聖人的一生,自古以來即被稱為折伏之書。如同方才主管奉讀的「始於立正安國論,終於立正安國論」。御法主上人也經常教示,「無折伏的信心,即不是信心」。

像我這般年輕之輩,要在信心強盛的本興院各位面前講話,實在非常惶恐,但為了報恩,今天想以「折伏正是心之財」為題,稍微發表一下,請以輕鬆的心情聆聽。

在說明為什麼折伏是「心之財」之前,想先談談關於「財」,日蓮大聖人有什麼樣的指南。

『崇峻天皇御書』中有:

「藏之財不如身之財,身之財不如心之財第一也。讀此文後,當累積心之財也。」 (御書 一一七三頁)

這是大聖人在給四条金吾的御書中,教導財有三種種類的著名御文。當中也有「心之財為第一,累積心之財為成佛之道」的話,當中包含了大聖人信心的確信。那麼,想來探討大聖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教示。

首先是關於「藏之財」,這是表示可以在倉庫中存放東西之意。以大聖人的時代來說的話,就是指米和穀物之類的東西。現代的角度來看的話,現金、寶石、或者是股票、土地等的財產,都可以稱為「藏之財」。

在經文中有以下故事:「某位英明的國王,將國家治理得非常好,百姓過著平安幸福的生活。國王希望死後仍能過著富饒安穩的生活,幾經思考後,做出『目前的幸福是因為擁有財富,所以,死後若能帶著財富一起走就好了。』的結論。

國王有位非常美麗的公主,國內的年輕人都想和公主說上話,即使一次也好。知情的國王發出消息:『想和公主說話的人,只要帶著寶物來皇宮就可以。』於是,帶著寶物的年輕人,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,皇宮中堆滿來自全國各地的寶物。

但是有位貧窮的青年,沒有可以見公主的寶物。最後,這名青年病倒在床,眼看就要死了。見到此狀的母親說:『這樣吧,你死去父親的棺木中,應該有兩枚金幣,你就帶著它去皇宮吧。』青年非常高興,從墳墓中挖出金幣,帶著它到皇宮,請求與公主見面。

貧窮的年輕人挖開父親的墳墓,帶著金幣來到皇宮一事,讓國王非常震驚。國王發現,金錢不能夠帶到來世,有助於死後的並非金錢。從此之後,國王便努力修行,累積現世之德。」

這個故事對「金錢至上主義」是個警惕,教導我們,執著於「藏之財」是如何地愚昧。從這個故事也能夠知道,我們凡夫在短短的一生當中,如何為「藏之財」所苦,並且受其支配。

擁有再多的金錢也永遠不會滿足,即使留給後代子孫,會因此而獲得幸福嗎?對不知如何使用的人來說,反而會遭致不幸的結果。金錢是拿來使用的,但「不被金錢所役使」,卻是相當困難的事。

接著的「身之財」又是如何呢?各位聽到「身之財」,腦海會浮現出什麼樣的財呢?

我想其中包含社會地位、名譽,或者是朋友之間的關係。這些全部都很重要。獲賜此御書的四条金吾,是鎌倉的武士,是有骨氣的人,因此愛惜名聲的傾向,比現代的我們要強好幾倍。當時是極度重視名譽的社會,即使擁有地位和名譽,也不要為其所困擾,因此,大聖人在『持妙法華問答抄』中指南:

「名聞名利乃今生之飾,我慢偏執乃後生之絆也。嗚呼,可恥可恥,可懼可懼。」 (御書 二九六頁)

這裏所教示的「名聞名利」,即是社會上的地位和名譽。亦即,執著於以擁有今生的虛飾之物,來證明「自己是尊貴的」,這反而成為枷鎖,得不到成佛的功德。因此教導,應當對「名聞名利」戒慎恐懼。

沒有任何信念,執著於「今生之飾」的名聞名利之人,陷於「我很偉大」、「我很了不起」的錯覺中,失去謙虛的心,最後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想法增長,結果變成好事都是自己的功勞,壞事都是別人的過錯,墮入以不在乎的態度說人是非的低劣境涯。

充分理解大聖人訓示的「心之財」勝於「身之財」的意義,地位、名譽都會因為使用方式的不同而成為「惡之財」。

接著,大聖人教示最重要的是第三項的「心之財」。各位被問到「心之財是什麼」時,想過要如何回答嗎?

「藏之財、身之財」從外表就可以分辨。「金錢」、「名譽和地位」都是相對的東西,可用肉眼所見來判斷,但「心之財」是無法以外觀來判斷的「絕對的」東西。那麼,讓我們來思考看看,如何才能累積無形的「心之財」吧。

在著名的金澤法難時,總本山第二十六世日寬上人寫給信徒以下的信函:

「莫歎身之貧,唯應歎信心之貧。」

這段指南中,清楚指出物理的「藏之財、身之財」,和精神上的「心之財」。亦即教導,物理上的貧窮,只限於今世,因此不需要歎息,擁有能夠永遠持有的寶物,才是最重要的,而這寶物即是對御本尊的信心。該歎息的是沒有信心(寶物)。

 依此文,可以知道「心之財」即是對總本山之大御本尊的信心。而更具體說「心之財」是何物,我想從御書中來拜察。

『阿佛房御書』中:

「故阿佛房即寶塔,寶塔即阿佛房,此外之才覺無益也。以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、慚之七寶莊嚴之寶塔也。」 (御書 七九三頁)

『御義口傳』中:

「七寶乃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、慙也。又云,頭上之七穴也。今日蓮等類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為有七寶之行者也云云。」 (御書 一七五二頁)

 亦即,受持御本尊、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我們,是稱為「七寶」的七種寶物所裝飾的。

一般說到七種寶物,是指金、銀、琉璃等高價的珠寶,但是,御本佛日蓮大聖人教示,不是物質之寶,不是「藏之財、身之財」,而是「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、慙(慚)」等七個永遠不崩壞的,裝飾自身的「心之財」。也就是說,不是相對的、物理之財,而是指絕對的、精神之財的「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、慙」等七寶。那麼,這七寶又是什麼呢?

首先是①「聞」,這是指「聽聞」這件事。今年,御法主上人猊下賜與折伏達成紀念的珍貴墨寶。聽聞御本尊的話,即是「聞」,亦有「聞法下種」這句話,全部都是從「聞」開始。

關於「聞」,日寬上人在『壽量品談義』中指南:

「增進信心依聞法也。不聞則信心不生,信心不生則怠惰修行。怠惰修行未來將生何處歟。故運步聽聞乃肝要也。」

聞法是如何地重要,應該都充分了解了。因此,經常到寺院參詣,務必參加指導會,難懂的法話也要努力傾聽、理解,非常重要。本興院的主管在宗門是赫赫有名的法將,不來聽主管的法話,真的非常可惜。

接著,發起對御本尊②「信」的心情,唱念題目。唱題昇華成為受持御本尊的③「戒」,然後,經由在御本尊面前唱題,連結到感覺情緒安穩的④「定」,與御本尊一同前行的⑤「進」,也就是提升精進之心。

如此一來,想要報答對御本尊的感謝之意,自然從心中湧現。這就是第六項的⑥「捨」。

對御本尊的御供養相當於「捨」。要說捨棄了什麼的話,那就是執著之心。因此勸導,捨棄對金錢或名聞名利的執著之心的「喜捨」的修行。喜捨有「財施」和「法施」兩種。「財施」顧名思義,是對御本尊供養藏之財。各位是以「御供養」來獻給御本尊。

從御書來看,為什麼「捨」會成為功德,以及關於財施的部分,『阿佛房御書』中有:

「若以為供養多寶如來之寶塔,卻不然,供養我身也。」 (御書 七九三頁)

由此內容就明瞭了吧。此寶塔即是御本尊。換句話說,供養御本尊就是「對自身的供養」。不能供養或不做供養的人,就等於無法供養自己,是非常可悲的事。相信大家都了解御供養是多麼重要了。

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「法施」。用不同的詞彙來說的話,就是「折伏」。將御本尊的事告訴周圍之人的修行。

大聖人教示,「法施」為七寶之一,是修飾我身之財。要言之,大聖人教示「折伏即是捨」。換句話說,從喜捨「自身當中的執著」時,折伏就開始進行了。

經常聽到以下的談話。雖然有「做折伏」的心,但是一到緊要關頭,卻開不了口;因為是多年的老朋友,做折伏會影響以後的交往;對男女朋友說信心的話題,會被嫌煩;或是不能忤逆父母,或上年紀後要靠子女照顧,所以說話不能太強硬。

重視「朋友、戀人、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」的心意很重要,但是太過重視,反而被「執著」的心支配。執著會妨礙我們將身邊的人、重要的人引導向御本尊,不捨棄的話,折伏不會有進展。因此,折伏可以說是捨棄自己心中的執著。

知心好友、父母兄弟是「身之財」。但是,一直保持原狀,將無法超脫「身之財」的範圍。大聖人的信仰,是教導我們往前更邁進一步,將「身之財」轉換成為「心之財」的方法。捨棄執著做折伏,即是累積「心之財」,也就是獲得「善知識」。如同『三三藏祈雨事』中所說:

「成佛之道莫過於善知識。」 (御書 八七三頁)

我們能夠確立成佛的境界,靠的就是「善知識」。對朋友、戀人或是家人來說,「為我唱題的人」,就是「善知識」。教導我們,以捨棄執著導向御本尊,能夠將「身之財」昇華轉變為「心之財」。

現在,我們做折伏是為了自己的成佛。「好像是為了別人而做折伏,但是,自己本身會獲得功德。」這就是折伏,就是「法施」,就是裝飾自身的七寶。因此教示我們,「只有捨去自己對藏之財、身之財的執著,和御本尊共同生活,才是最珍貴的。」所以,我想說「折伏正是心之財」。

再補充一點,折伏是將「信心DNA(基因)」流傳後世。各位都繼承了南条時光、熱原法華講眾的「信心DNA」,將此「信心DNA」傳遞到下個世代的作業,就是「折伏」。

不斷唱題,從御本尊那裏獲賜佛智與勇氣,總之,就是起而行動,實踐折伏。說到大聖人的教說,如『法華初心成佛抄』中的教示:

「總之,須強說法華經使其聽聞,信者可成佛,謗者成毒鼓之緣,亦可成佛。」 (御書 一三一六頁)

總之,就是折伏這件事,聽聞的人當然成佛,即使不聽、生氣,甚至指責我們的人,都可因逆緣而成佛,所以不管怎樣,做折伏就對了。並且,折伏正是真正的報恩之道。

妙樂大師說「聞法生謗」的教義,意思是說,聞法之後誹謗此法,是結逆緣的功德。接著說,雖然一度墮入地獄,卻比供養無數佛的順緣的功德還要大。各位認為如何呢?折伏的順緣不用多說,但連逆緣也都有很大的功德。要怎麼做才好呢?是不是應該以確信的態度,將對方與自己未來成佛之因的「信心DNA」流傳下去而努力修行。

那麼,還沒談七寶的第七項,最後的⑦「慙」。這也是很重要的。做了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的修行之後,自我反省一下,是否無愧於對御本尊的信心。沒有產生「我做了很多的御供養」、「我的折伏數字增加了」的慢心吧。做這些反省就是「慙」。然後,回到最初的「聞」,藉由不斷地精進,可以達到更深奧的境地。

在台灣,以每年達成三千名的折伏目標,朝向民國一○四年時,法華講員增加百分之五十的命題,天天努力精進。要達成此命題,折伏是必須的。然後,折伏成功,完成授戒之後,一定要將此人培育到能夠自己做折伏。折伏與育成一定要並進才行。

統合台灣日蓮正宗,也是各位的主管石橋頂道尊師,常常給予以下的指導:

「不論再怎麼優越的理論,不去實踐的話,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。實踐、行動、體驗,才是信心的命脈。只有異體同心的實踐行動,才能活絡、活化組織,廣布的建設才能扎實前進。」

人類最重要的器官心臟,一直到臨終才會停止。基本上,心臟停止跳動的話,人就死了。折伏是信心的心臟,如果停止折伏的腳步,信心就臨終,等同結束。

請在座的各位,以七寶裝飾己身,不管遇到再苦的事,也要相信御本尊,在本興院主管石橋頂道尊師的指導下,以林講頭為中心,大家異體同心,今天起,向著命題更加努力精進。

最後,祈願各位信行倍增以及身體健康。感謝各位的靜心聆聽。

更多法話/指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