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業即三德】

「心念口演者口業也,志意和雅者意業也,悉能受持深入禪定者身業也。三業即三德,三諦法性也。」

(『就註法華經口傳』(『御義口傳』) 御書一七五八頁)


民國一○二年的「團結前進之年」已經過了四分之一,相信是各本部、各支部,真正開始起動的時候。團結前進的行動,朝向目標完成的精進,正是裝飾、磨練自己,讓自己綻放光輝的行為。

人在平日的所作所為中,表現出人格、品格和性格特性。看一個家庭入口的玄關,就能夠知道這家人的品味。拜訪過數百、數千個家庭的僧侶,只要踏進家中的玄關一步,就能夠明白這個家庭的信心狀態。

玄關的鞋子零亂,聯繫到心的雜亂,心亂又與家庭、人生的混亂相通,因此,玄關表現出家庭、家人的臉和特質。

標題的「三業即三德」,意味著身、口、意的三業本身,與三德相通。

信行正法之人的行動、言行、思慮,若成為顯現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之三德的根源,那麼,受持正法之人的行為舉止、言辭、思考,就必須伴隨著正法。

在末法出生、信受正法之人的行為舉止,受到家人的敬重是當然的,也應該留意自己的姿態,要為世上眾多的人們所敬重。因為,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,都是大聖人佛法的姿態,是正法的體現。

「總之,佛子乃法華經之行者也。此地為實相之大地也。經行若坐臥乃法華經行者四威儀所作之舉止,悉佛之舉止也。我等眾生舉止之當體,佛之舉止也。」(『御講聞書』(『日向記』) 御書一八三二頁)

教導我們,我們的行動即是佛的行動。因此,即使只是一點點的行動、言行,也都必須像佛的所作所為才行。

「眼見耳聞等之事,即心所見所聞也。五根之舉止,皆心之所計也。見物乃心之所作,故眼為法華經也。耳聞乃心之所計,故耳即法華經也。」(『十二因緣御書』 御書五五頁)

我們每個人一切的所作所為,全都是以心為起因而發出的,心都呈現在臉上和姿態上。

因此,藉由信心去磨練心,就有可能讓自己綻放光輝,為人所敬愛,也能夠沐浴在福德中

「教主釋尊之出世本懷乃人之行為矣。恐惶謹言。賢明謂之人,愚癡謂之畜。」(『崇峻天皇御書』(『同地獄抄』) 御書一一七四頁)

我們的行為舉止,必須以釋尊和日蓮大聖人的行儀為範本。

然而,此心的本質,就是對佛祖三寶尊報恩謝德的精神。我們在實踐信心當中,沒有只是不斷向御本尊祈願自己的心願和希望嗎?日蓮大聖人教示:

「釋尊因行果德之二法,具足於妙法蓮華經之五字,我等受持此五字者,彼之因果功德自然讓與。」(『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』(『觀心本尊抄』) 御書六五三頁)

受持妙法蓮華經,在信行中即有一切的功德,不論是自己期望與否,自然具備功德。

如同「貧女的一燈」,報恩的心志才是最重要的。平常自己家中的佛壇乾不乾淨?玄關髒不髒?參詣寺院的時候,有沒有打掃某處後再回家的心?有沒 有撿撿垃圾的心?甚至,有沒有自己不丟垃圾,以免弄髒的公德心呢?

一切的行動顯現出信心,諸天全都看在眼裏。

或許是有所顧忌也不一定,在做御供養、塔婆供養的時候,有人會將紙鈔的正反面、左右邊整理好再放入,也有人揉成一團塞入。當然,並不要求像新年的紅包一樣,要準備新的鈔票,但請領會是供奉在御寶前的物品,至少應該將皺褶撫平、圖樣弄齊再供奉。

「眼為仁之德,耳為禮之德,鼻為義之德,舌為智之德,身為信之德,故此仁義禮智信,即五種行為也。」(『色心二法抄』 御書二一頁)

祈願體會各自呈現的德之姿態,感念一切皆是心的行動,更加努力於信行。

更多中道之燈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