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信代慧

(摘譯自『大白法』第七三五號)

「以信代慧」是指以信的一念取代各種智慧的修行,教示我們,在信的一念中,具足佛法的一切修行與功德。

戒定慧之三學

佛教號稱八萬法藏,其法門非常深奧也多歧。小乘教中主要說示四諦與十二因緣,大乘教則主要教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的六波羅蜜之修行。然而,這些全都集中於戒、定、慧之三學。

「戒」是指為防止眾生墮入三惡道,在身、口、意三業上的防非止惡之說。「定」是指防止心的散亂,令其向正道前進的統一精神之法。「慧」則是指斬斷煩惱、破除迷妄之心的佛道之智慧。

在佛教的修行中,必須體得此三學才行,但是,以機根低淺的末法凡夫的智慧,修習其內容,是不可能完全通達的。因此,日蓮大聖人於『四信五品抄』(『末代法華行者位並用心事』)中教示:

五品之初、二、三品,佛明確制止戒定之二法,完全限於慧之一分。若慧又不堪,以信代慧。」(御書 一一一二頁)

教示我們,末法時代的三學之中,雖制止戒定二法,只限慧之修行,但因得此智慧非常困難,故以相信取代智慧之修行。

「以信代慧」的法門根據

「以信代慧」的法門根據,來自於法華經『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』。

關於末法的法華經之修行,雖於法華經二十八品中,教示迹門流通分與本門流通分,但這是粗略之義,再進一步深究,則在本門正宗分(『壽量品第十六』及其前後各半品的一品二半)之後,也就是『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』後半中所說的修行,尤為重要。

這裏將本門的修行,階段性地將在世眾生的信心,簡要分別為四種,即「現在的四信」,與滅後眾生的修行,簡要分別為五種,即「滅後的五品」。

「現在的四信」是指一念信解、略解言趣、廣為他說、深信觀成。第一的「一念信解」,是聽聞法華經之教,僅生起信解之一念心的位階。第二的「略解言趣」,是稍能理解法華經之意義的位階。第三的「廣為他說」,是廣泛地為他人教說的位階。第四的「深信觀成」,是指內心深深了悟法華經之理,達中道實相之觀心的位階。這四項全都是以信為根本所成就的修行,因此稱為「四信」。

「滅後的五品」是指隨喜品、讀誦品、說法品、兼行六度品、正行六度品。首先的「隨喜品」,是聽聞妙法興起隨喜之心的位階。第二的「讀誦品」,是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位階。第三的「說法品」,是加入自行並為化他而說法的位階。第四的「兼行六度品」,是包含前三品並修行六度(六波羅蜜之修行)的位階。第五的「正行六度品」,是正確地修行六度的位階。

若將現在的四信和滅後的五品對照的話,一念信解相當於隨喜品與讀誦品,略解言趣相當於說法品,廣為他說相當於兼行六度品,深信觀成則相當於正行六度品。

此五品中,屬於隨喜品至說法品的前三品位階的眾生,因為機根低淺,必須制止做戒、定的修行,只行智慧的修行。然而,末法的凡夫不堪行此智慧的修行,因此,大聖人教說以相信代替智慧。

信之一字的修行

在天台,以六即(理即、名字即、觀行即、相似即、分真即、究竟即)分配現在的四信與滅後的五品,說一念信解為六即中的相似即,或是觀行五品中初品的位階(滅後的五品為觀行即),乃至名字即之位階。然而,大聖人不用天台的種種解釋,以:

信之一字為詮。(中略)信乃慧之因,名字即之位也。」(御書 一一一二頁)

決判末法的信心修行,是以名字即(聽聞信受正法的位階)為基本。這是因為「信之一字」、「名字即」中,具有佛法的根本功德與修行,同時存在著末法修行的正意。

末法的修行,與在世及正法、像法時代的釋尊之教不同,以信為根本的修行才是重點。若沿用不符合末法本未有善的下種之機的脫益釋尊之佛法的修行法,反而會妨礙成佛。

結語

日蓮大聖人於『觀心本尊抄』(『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』)中教示:

釋尊因行果德之二法,具足於妙法蓮華經之五字,我等受持此五字者,彼之因果功德自然讓與。」(御書 六五三頁)

又於『本因妙抄』(『法華本門宗血脈相承事』、『血脈抄』)中教示:

信心強盛,唯無餘念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則凡身即佛身也。」(御書 一六七九頁)

末法眾生面對佛法之根本、根源之法體,亦包含戒定慧三學的三大秘法總在的本門戒壇之大御本尊,以信之一念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時,即能獲得即身成佛的大功德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