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死即涅槃

(摘譯自『大白法』第七一七號)

「生死即涅槃」是指,將生死之苦原原本本地轉變為涅槃之悟,兩者為一體不二的關係,又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。

何謂生死

生死是指煩惱、迷惑與痛苦的境界。在佛教中,有所謂「出生後死亡,死亡後又出生」的生死輪迴的世界,為痛苦的世界,具體教說四苦八苦。

四苦是指眾生無法避免的根本之苦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生苦、老苦、病苦與死苦,此四苦再加上愛別離苦(與所愛的人分別之苦)、怨憎會苦(與所怨憎的對方相見的痛苦)、求不得苦(追求卻不可得的痛苦)、與五陰盛苦(由於五陰強盛所引起的痛苦),合併為八苦。

如此迷惑的眾生,因煩惱而造業,又因業而感受到四苦八苦等種種的痛苦,永遠流轉於六道(地獄界至天界)之中。

何謂涅槃

另一方面,涅槃是指開悟、安樂的境界。剛才已講過,生死之苦是由種種煩惱為根源所引起的,佛教中教示如能斷盡煩惱,則可以脫離六道生死之苦,達到涅槃的開悟境界。

也就是說,釋尊在爾前權經中教示,因為眾生執著於生死與涅槃為二元隔絕的迷見,因此,經由斷盡煩惱才能得到脫離六道的解脫世界而開悟。為此,必須經歷無量長時間的歷劫修行。但是,實際上煩惱是無數的,凡夫畢竟無法全部斷盡。

法華經教示的生死即涅槃

但是,到了法華經迹門時,明示二乘的成佛,確立九界即佛界、佛界即九界的法義,揭明生死之苦的九界,與佛界互具互融。根據十界互具、一念三千的妙用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六道,也屬於法性真如的全體,不須斷盡煩惱,只要將煩惱原原本本地打開為開悟之當體,生死的世界,也就是解脫的世界。

對於此法華經的意義,天台大師於『摩訶止觀』中解釋:

「名煩惱是菩提 亦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」(摩訶止觀弘決會本)

也就是說,生死與涅槃兩個相反的境界,從佛的智慧(開悟)來看,本來皆是一念三千、一體不二的關係。

但是,法華經迹門中雖然教說九界即佛界、佛界即九界,二乘的成佛卻是未來的事,畢竟是理論而已。

正如『十法界事』中的教示:

於迹門但說始覺之十界互具,尚未明示本覺本有之十界互具。故所化之大眾、能化之圓佛,皆悉始覺也。若然,本無今有之失何能免脫。」(御書  一七八頁)

迹門乃始成正覺之佛所說的教法,無法免去本無今有之失。

到了本門壽量品,說示釋尊久遠常住的生命,開啟始覺的十界互具,顯現出本覺的十界互具、一念三千,於此,生死即涅槃之義在佛身上以實體確立,一切眾生覺知自己的生命與佛一樣是永遠的,得以完成真正的成佛。

真正的生死即涅槃

末法時,對本未有善的我們眾生來說,生死即涅槃即如『本因妙抄』(『法華本門宗血脈相承事』)中的教示:

今日熟脫之本迹二門為迹,久遠名字之妙法為本。信心強盛,無餘念而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則凡身即佛身也,此謂天真獨朗之即身成佛。」(御書  一六七九頁)

向著久遠名字之妙法當體的三大秘法的御本尊,唱念妙法,達到境智冥合時,才能將生死之身開啟為涅槃的佛身。

另外,『一念三千法門』中教示:

法華經念念皆觀一心三觀、一念三千之謂,故悟出我身為本覺之如來,無明之雲晴,法性之月明,妄想之夢醒,本覺之月皎潔,父母所生之肉身煩惱具足之身,即成本有常住之如來也。此謂之即身成佛、煩惱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。(中略)一念三千之觀念、一心三觀之觀法,皆納於妙法蓮華經之五字。」(御書  一○八頁)

像這樣,唯有日蓮大聖人的下種妙法蓮華經,才具有煩惱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的不可思議之妙用,眾生不用改變其身,即能淨化煩惱,將一切苦惱轉為安樂。

結論

日蓮大聖人於『御義口傳』(『就註法華經口傳』)中教示:

今日蓮等類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乃拂生死之闇,涅槃之智火明亮也。開覺生死即涅槃,即謂『照則闇不生』也。」(御書  一七二一頁)

我們身為日蓮大聖人的弟子檀那,向著御本尊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時,生死之苦受到妙法光明的照覽,即能如實地開覺為涅槃的智慧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