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行要文【2】四信五品抄(4-2)

『四信五品抄』:

「問云,汝無弟子一分之解,但口稱南無妙法蓮華經,其位如何。答云,此人非僅超過四味三教之極位及爾前之圓人,且又勝出真言等諸宗之元祖、畏、嚴、恩、藏、宣、摩、導等百千萬億倍也。」 (御書 一一一五頁)

天台大師以此五品為滅後的正行,但大聖人不這麼認為,以四信開頭的一念信解與五品開頭的初隨喜品,作為末法的正意。

也就是說,如『四信五品抄』中的指南:

「分別功德品中之四信與五品,乃修行法華之概要,在世滅後之龜鏡也。荊溪云『一念信解者即是本門立行之首也。』云云。其中,現在之四信最初之一念信解與滅後五品第一之初隨喜,此二處同為百界千如、一念三千之寶篋,十方三世諸佛之出門也。」 (御書 一一一一頁)

這裏的「龜鏡」是模範之意,「荊溪」則是指妙樂大師,這是『文句記』九之文。亦即,妙樂大師說,一念信解是法華經本門所立的修行的起始、修行的基本。而「寶篋」則是指寶箱,就是法體之意。此外,「十方三世諸佛之出門」是指出生之門,就是能證之人的意思。

更進一步以:

「問云,末代初心之行者,擬制止何物乎。」 (御書 一一一三頁)

設下「末代初心之行者應該專一於什麼樣的修行,制止什麼樣的修行」之提問,然後回答:

「答曰,制止檀戒等之五度,全然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,為一念信解初隨喜之心境也。此即此經之本意也。」 (御書 一一一三頁)

這裏的「檀戒等之五度」是指五波羅蜜,說示應制止六波羅蜜中,除去最後的智慧波羅蜜的五度之修行,「全然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,為一念信解初隨喜之心境也。此即此經之本意也。」也就是說,天台雖然立滅後的五品為法華經的本意,但大聖人教示,四信開頭的一念信解,與五品開頭的初隨喜,為法華經的本意。

那麼,「一念信解」是什麼呢?如同先前所說,即是一念信解佛並歸命於佛。這可以說是信心的最基本。對御本尊抱持著絕對的相信,就是信解並歸命於佛。將生命奉獻給佛,在信心上來說,是最重要的事。

這是四信五品中,現在的四信中的第一,以法華經信心修行的位階來說,是最初之位。也就是說,見聞法華經的妙理,興起信解的一念,是信心修行最初的位階。並且說示此一念信解的功德,勝過修行五波羅蜜,也就是布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禪定波羅蜜之功德的百千萬億倍。那麼,這在末法是指什麼呢?一念信解就是受持信行三大秘法的御本尊。

接著,「初隨喜品」是什麼呢?就是聽聞法華經而興起隨喜之心的初信之位,也就是滅後之五品中的第一。簡言之,與一念信解意思相同,是佛滅後聽聞法華經而興起隨喜之心的初信之位。

在天台,雖然並不確定一念信解和初隨喜,相當於六即位的相似即或觀行即,乃至名字即,但是大聖人將之歸為名字即。所謂「名字即」,是指第一次聽聞正法的名字,也就是透過語言理解一念三千之理,不疑正法而信的位階。真的是所謂:

「於名字即之位即身成佛。」 (御書 一四一七頁)

首先,聽聞妙法非常重要,一念信解與初隨喜之位,相當於名字即,說示在末法修行上是符合經文之意。

如此說的意思是指,爾前經是以智慧開悟,但末法的眾生即使不靠智慧,以相信代替智慧的「以信代慧」,也就是藉由信心,我們能夠成佛。因此,教示以「以信代慧」為正行,信受妙法、努力唱題,即是所說的「初隨喜」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