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行要文【3】四信五品抄(4-3)

『四信五品抄』:

「問云,汝無弟子一分之解,但口稱南無妙法蓮華經,其位如何。答云,此人非僅超過四味三教之極位及爾前之圓人,且又勝出真言等諸宗之元祖、畏、嚴、恩、藏、宣、摩、導等百千萬億倍也。」 (御書 一一一五頁)

剛剛提到「六即」一詞,「六即」是天台所立,指修行法華圓教之菩薩的修行位階。為『摩訶止觀』中所說的理即、名字即、觀行即、相似即、分真即、究竟即的六即位。

六即的「六」有差別的意思,是警惕法華經行者懷著自己等同於佛的想法,而陷於增上慢。相反的,「即」是平等的意思,表示行者亦通究竟即之佛,規勸不要懷著「我沒辦法」的卑屈想法而放棄修行。也就是說,以「即」避免無信者陷於卑屈,以「六」治無智者起增上慢。

那麼,其中的「理即」,是指尚未聽聞正法,對佛法無知的迷惘凡夫之位。然而,在理之上,大家都平等地具有佛性,因此,表示任誰都能夠平等成佛,即是所謂理即的位階。

「名字即」是指聽聞名字,也就是佛所說的話,就知道自己本身也具有佛性,也就是知道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」的位階。由於在「理即」中,只表示了可能性,所以還未到即身成佛。但是,在實際聽到妙法蓮華經之名字的名字即之位時,我們即能夠達到即身成佛,因此,名字即的這個位階,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
第三的「觀行即」,是指經由實踐修行,觀我等心性之佛,所觀之理與能觀之智相應而境智冥合,努力於言行一致的修行之位階。

有所謂的「三惑」,也就是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煩惱的根本。而第四的「相似即」,是指斷盡三惑中的見思惑、塵沙惑,得到六根清淨之德的位階。因為與佛之悟相似,因此稱為「相似即」。在這個階段,尚未斷盡無明惑,因此,雖然似佛之悟,但仍未達盡善盡美之地。

第五項的「分真即」,是指在無明惑中只剩下元品之無明,其餘所有的迷惑都斷盡的位階。

「元品之無明」是無明惑中的最後階段,是所有迷惑的根本。但是,以結論來說,切斷元品之無明的利劍,就是我們對御本尊的絕對信。也就是說,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,便是切除元品之無明的利劍。如此,斷盡三惑的各種迷惑,唯獨元品之無明未切斷,就是分真即的位階。

然後,當切斷元品之無明時,才能登上第六項的「究竟即」之位。

這些,是就我們信心的種種狀態,以階段性來分類說明。

首先,各位先只在道理上知道具有佛性,就是「理即」之位。被折伏後,才值遇大聖人的佛法,聽聞其教義而信受御本尊,這就是「名字即」之位。之後,經過慢慢的努力修行,累積起各種的功德,便達到「觀行即」之位。

再加上以信心去克服三惑及三障四魔等,雖然還不到究竟即,但也很接近,到達與其相似之位。各位是否覺得自己也是如此呢?這可說是「相似即」之位。

然後更向前進,為弘通妙法而精進,為廣宣流布而奮鬥,努力於化他行,這就相當於「分真即」。然後再進一步,於己身顯現無作本有的佛界,構築起不變不改的完美境界,就是最後的「究竟即」。

六即雖然是表示我們信心的階段,但最重要的還是「於名字即之位即身成佛」,聽聞妙法蓮華經才是重要。

因此,關於折伏,我們稱為「下種折伏」。也就是讓對方聽聞妙法,這是最重要的。因為這是一切的起點,所以,名字即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。其他的種種,雖然也有更深的意義,但就我們的信心來說,就是如此。

因此,『三世諸佛總勘文教相廢立』(『總勘文抄』)中教示:

「通達解了一切之法皆是佛法,是為名字即。於名字即之位即身成佛,故圓頓之教無次位之次第。」 (御書 一四一七頁)

「圓頓之教」是指圓滿不偏、不經費時而能迅速成佛的教說。「圓頓」本來是說明天台的法門,但在今時末法,圓頓之教就是三大秘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。

「次位之次第」是指佛道修行之位階的順序。就五十二位來說,爾前經中說,依次提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最後達到妙覺之位。但是,法華經並非如此,如同「無次位之次第」所說,不須經過這樣的階段、順序,經由唱念妙法,我們以原原本本之身便可成佛。這是爾前經與法華經極大的差別。

因此,妙法蓮華經不是需要數次的轉世,再慢慢一階一階地提升位階而成佛的教說。是聽聞南無妙法蓮華經並努力於信心,就能夠以我們原原本本之身,直接從名字即之位達到成佛的教說。

這個意義非常重要,表示末法的本未有善者,經由受持信行妙法,就能夠直接達到佛界。我們確信此事,努力於信心,最為重要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