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行要文【12】始聞佛乘義(2-1)

『始聞佛乘義』(『種類相待抄』):

「龍樹菩薩釋妙法之妙字為『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』等云云。云毒者,何物乎。乃我等之煩惱、業、苦之三道也。藥者,何物乎。乃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也。『能以毒為藥』者,何物乎。轉三道為三德耳。」 (御書 一二○八頁)

此篇御書為建治四年(一二七八年)二月二十八日,大聖人寫給下總國(現千葉縣)富木常忍的御書。這是回覆富木常忍在母親三回忌時,對大聖人做供養的回函,是以問答形式編寫。

內容是教導天台的圓頓止觀為法華三昧的異名,說明修行法華經有「就類種的開會」和「相對種的開會」兩種,因信受法華經才「三道即三德」,也就是煩惱、業、苦的三道,轉變為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的三德。更說示,不僅是己身成佛而已,父母也可成佛,以法華經修行所做的追善供養,是最高的孝養。

「圓頓止觀」是天台大師所說的「漸次止觀」、「不定止觀」、「圓頓止觀」等三種止觀之一。所謂「止觀」是說停止妄念,將心思注入特定的對象,稱為「止」,因「止」而起智慧來觀察對象,稱為「觀」。三種止觀是因眾生有三種機根,所以將修行法設定三種之別。

首先的「漸次止觀」,如『摩訶止觀』所說:

「漸則初淺後深」 (『止觀會本上』 四六頁)

為了下根,由淺漸漸深入,依序修行。

接著的「不定止觀」是如:

「不定前後更互」 (『止觀會本上』 四六頁)

為了中根,因應時間和地方,淺深、前後相互交替修行。也就是說,不像漸次止觀由淺到深進行,而是忽淺忽深,或者簡單的內容與艱深的內容互相交替來修行。

而「圓頓止觀」則如:

「圓頓初後不二」 (『止觀會本上』 四六頁)

為了上根,觀終始、觀實相,以體會一念三千之理的修行。

止觀雖有三種,在修行上,假若說此三種,其本意皆為使眾生開悟妙法蓮華經。

說示圓頓止觀是「法華三昧」的別名,然而,其中的「三昧」,是指集中精神脫離煩惱,達到平靜的心境。

「法華三昧」是指三七日,也就是二十一天間,兼做行道、禮拜和坐禪修行,其間,禮佛、懺悔、誦經等,以法華經觀中道實相之理。

正如妙樂大師的『止觀大意』所說:

「圓頓止觀全依法華 圓頓止觀即法華三昧之異名耳」

圓頓止觀即是法華三昧,就是鑽研法華的信仰之意。

另外,「就類種」與「相對種」的開會,雖然稍為難些,不過「就類」是同類之意,雖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根本之善,但是將日常所發生的細微末節的小善,賦予價值而功德化,讓本有大善之佛種開發的類善開會,即謂就類種的開會。重點在於開發並顯現所有眾生共通且原本就擁有的正、了、緣的三因佛性。

至於相對種的開會,「相對」是反對的意思,我們凡夫的日常生活,是任何小善皆無法看到的煩惱穢惡的狀態,也就是沉浸在煩惱中,過著惡劣髒污的生活。不過,如同之前所說,我們的生命是十界互具,上至佛界下至地獄界全都具備,所以排除煩惱的話,也會同時排除佛種。因此,不失人類所擁有的十界互具之體,同時不害其性,將煩惱的全體賦予價值而菩提化,開會為凡夫即佛身,稱為相對種的開會。

這是本篇御書中的:

「煩惱、業、苦之三道,抑其當體稱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也。」 (御書 一二○七頁)

在講義中也說三道即三德,正是說明此事。亦即,將逆反轉為順,拜讀此御書,並沒說到「捨棄煩惱、業、苦之三道」等,而是說「煩惱、業、苦之三道,轉為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之三德」,因此,不是說捨棄煩惱就好。

我們的生命中具有全部的煩惱,要用妙法的經力將之菩提化。這就是妙法的力量。所以,不是說把不好的地方拿掉就好,由此可見,妙法的力量是何等偉大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