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行要文【20】治病大小權實違目(2-2)

『治病大小權實違目』:

「法華經又有二經,所謂迹門與本門也。本迹之相異如水火、天地之差異,例如較爾前與法華經之差異猶不同也。爾前與迹門雖有相違,亦有相似之處。所說有八教。爾前之圓與迹門之圓相似。爾前之佛與迹門之佛,劣應、勝應、報身、法身雖異,始成之處同。今本門與迹門之教主久始既不同,如百歲之翁與一歲之幼子。弟子又水火也。土之先後自不待言,而混合本迹乃不辨水火者也。」 (御書 一二三六頁)

接著是「所說有八教。爾前之圓與迹門之圓相似。爾前之佛與迹門之佛,劣應、勝應、報身、法身雖異,始成之處同。」亦即,在前文中教示,爾前經與法華經迹門雖說有差異,但也有幾分相似之處,故在此說明其理由。

所謂的「所說有八教」,是指將釋尊的一代諸經,以教理內容來區分的「化法的四教」,以及以化導形式來區分的「化儀的四教」,合計有八教。

化法的四教是指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。藏教是「三藏教」的略稱,是指小乘教。通教是指大乘的初門教義,對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的三乘共通說示的,因此稱為通教。

第三的別教,是指和其他的三教有所別,所以稱為別教,是對菩薩所說的教義。第四的圓教,是指圓融圓滿、完全教義的意思。

化儀的四教是指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四教。頓教是教導不經修行的階段,能夠直接成佛的教義。還有,從開始立刻說明深遠的大乘法理的教義,稱為頓教。

接著的漸教,是從平易的教義開始,循序漸進,漸漸得到深悟的教導方式,第三的秘密教,是指雖然同在說法之席,但讓人以為只有自己一人在聽的說法方式。第四的不定教,是讓各個聽聞的眾生,知道說的是同樣的法,卻是各別給予利益的教化法。這些就是「八教」。

接著,「爾前之圓與迹門之圓相似。」中的「爾前之圓」,是指爾前諸經所說的圓教,而完全無缺的圓教,雖然只有法華經,然而圓教的內容,在爾前諸經中多少也有說明。

爾前經原本是為了誘引到法華經而說的方便之教。因此,在爾前的經教中也說,凡夫不須經過位之次第,或是不須斷盡煩惱也可成佛。不過,這些為理論之說,而非真義。

先前,在迹門與本門的差異中提到,雖然迹門也說一念三千,不過,那是就理論上所說的,而就事實上所說的,是在進入本門之後。同樣的,雖然在理論上爾前經也說圓教,但是並無真實之義,也就是沒有真義。

亦即,在爾前經確實說了少許的圓,可是爾前之圓,例如二乘作佛,或是女人、惡人成佛之事,尚未明示。所以,雖然說了十界互具一念三千,然而都是理論,沒有真義。

另外,「迹門之圓」是指迹門中所說的成佛教法,不過,迹門所說的十界互具的法門,是在理論上說一切眾生皆成佛道,到本門時才說示真義。總之,到底是理的一念三千,僅止於理論上可以成佛而已。

因此,爾前之圓、迹門之圓,大致說了成佛的道理,這點雖然類似,但都沒有真義,其真義是直到本門才說的事之一念三千,於本門顯現。

也就是說,圓教之理確實也在爾前經中說到,但是,只說純粹圓教的,是法華經。

相對於法華經的純圓,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的所謂爾前諸經所說的圓,是兼、但、對、帶的粗法。「粗法」是微妙的妙法的相對語,意思是說非常粗糙的法。

此為天台大師在『法華玄義』中所說的,華嚴經是於圓教兼說別教,所以是「兼」;阿含經僅說但、藏教,不說通、別、圓三教,所以是「但」。

方等經是對四教的機,詳細說明四教之法,故為「對」;般若經則連帶通、別二教來說圓教,故為「帶」。

於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的前四時之教,論此四義,是為了顯示第五時的法華經,是純圓一實地無雜,也就是完全沒有雜質的純淨法門。以此四義判,天台明示唯獨法華經是純圓之教,前四時所說的教義是方便權教。

可能稍微艱深了一些,總之,相對於法華經的純圓,其他諸經雖然也說圓,但如剛才所說,全部都是兼、但、對、帶的粗法。

「爾前之佛與迹門之佛,劣應、勝應、報身、法身雖異,始成之處同。」是從佛身之上的明示。也就是說,至今尚未顯示五百塵點劫之久遠實成的爾前之佛與迹門之佛,雖有劣應身與勝應身,或是報身與法身的不同,但和此番出世的始成正覺之佛是相同的,所以說「始成之處同」。

也就是說,爾前經的佛是以所說的法門而會有不同的佛身。首先所說的劣應身是藏教的佛,勝應身是通教的佛,報身是別教的佛,法身是圓教的佛,雖然佛身各異,然而全部都是此番出世的始成正覺之佛,是在菩提樹下才開悟的佛。

其中的劣應身,是配合凡夫、二乘以及尚未登上初地的菩薩而示現的丈六之佛,也就是一丈六尺的佛,住在所謂凡聖同居土的藏教教主。

勝應身則是對初地以上的菩薩所應現的佛身。初地是什麼呢?各位應該聽過,修行的位階有五十二位。五十二位是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五十位,以及等覺、妙覺二位。其中,十信到十回向的四十位,是凡夫之位,之後的十地到等覺、妙覺,是聖者之位。勝應身即是對聖者之位最開頭的初地以上的菩薩所應現的佛,雖是丈六之身,但藉由神通顯示出變現自在的佛身,並說此佛住在方便土。

報身是以因行的功德而顯現佛之智慧的佛身,並說此佛住在實報土。

法身則因為是法,所以是以真理為身體的佛,常住普遍的真理,或是指法性,即開悟,並說此佛住在寂光土。

亦即,說爾前經的佛和說法華經迹門的佛,根據所說之法的內容,而有劣應身、勝應身,或是報身、法身等不同的佛身,但因尚未顯示久遠實成之故,所以說,每一個都是始成正覺的佛。

接著教示,「今本門與迹門之教主久始既不同」。「久始既不同」的「久」,是指久遠實成,「始」是指始成正覺。亦即,相對於說本門的佛是久遠實成的佛,說迹門的佛和說之前爾前經的佛,全都是始成正覺的佛,本門與迹門的不同,就在於此。

而其差異是非常大的,大聖人說「如百歲之翁與一歲之幼子」,明示有如天地雲泥的差別。像這樣,能說之教主的佛,有如此大的差異,所以接著說示,「弟子又水火也。土之先後自不待言,而混合本迹乃不辨水火者也。」

剛才說在本門與迹門,教主有「久始既不同」,也就是久遠實成與始成正覺有很大的差異。這是如同各位所知,釋尊在壽量品中,打破過去的始成正覺,說示:

「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 那由他劫」 (開結 四二九頁)

明示是在久遠以前的五百塵點劫就已成道的佛。所以才說始成正覺的佛,與久遠實成的佛之差別,就像「如百歲之翁與一歲之幼子」。

接著的「弟子又水火也」是說,迹門的佛與本門的佛如剛才所說,有百歲之翁與一歲之幼子的差別,教示弟子也一樣,有如水與火的極大差別。亦即,迹門之佛的弟子,例如,雖有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等所謂迹化的菩薩,但本門之佛的弟子,是以具有金色三十二相的上行菩薩為上首的本化地涌菩薩。所以,迹化菩薩與本化菩薩有水火之不同。

而「土之先後自不待言」所示的「土」,是指佛所住的國土。關於國土,相對於爾前迹門說此娑婆世界是暫時的國土,本門的壽量品則說:

「我常在此 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」 (開結 四三一頁)

此娑婆世界才是久遠以來的佛所常住的國土,明示娑婆即寂光的原理。

「先後」的「先」,是久遠之前的意思,此娑婆世界從久遠的以前,就是本佛的國土。相對的,迹門之佛的立場,則因說此世界是很久之後才產生的迹土,也就是所謂垂迹的國土,所以說,國土有「土之先後」。

然而,明示「而混合本迹乃不辨水火者也。」亦即,迹門與本門不僅有如此大的差別,迹門與本門混同的話,就如無法分辨水火的不同。

如同『開目抄』中的教示:

「迹門方便品說一念三千、二乘作佛,而得脫爾前二種之失之一。然而尚未發迹顯本,真實之一念三千未顯,二乘作佛亦未定。如見水中之月,似無根之草浮於波上。」 (御書  五三六頁)

在爾前諸經中,尚未說二乘作佛與久遠實成兩者,來到法華經迹門,才說二乘作佛,得以免除「爾前二種之失」的其中之一。但是,因為尚未顯示佛之本地的久遠實成,故未顯現真實的一念三千,雖對二乘說應作佛,但因實體不明,所以二乘作佛仍未定。說起來,雖已說一念三千,但不過是在理論上所說,所以就像水面上映出的月影,雖有形狀但不是實體,就像沒有根的草浮在水波上。

天台的『法華玄義』中有:

「不識天月 但觀池月」 (『玄義會本下』 二二七頁)

又如:

「從本垂迹 如月現水」 (『玄義會本下』 二三○頁)

以天月與池月之異,來比喻本迹之不同。也就是說,映在池中的月亮,確實是月亮,然而畢竟是映在池水上的月亮,並不是天上真正的月亮。本門與迹門有如此的差異,不知道本迹的差異,會使法門錯亂,就無法正確拜讀法華經。

再稍微說一些,迹門以方便品為中心,說開三顯一、諸法實相,明示使一切眾生成佛的一念三千法門。然而,因尚未明示佛的本地,雖然說是一念三千,但只是理論上的法門。

相對的,本門在壽量品中明示佛之本地的久遠實成,在本有常住的佛身之上,顯示出事的一念三千。因此,在迹門只是理論的眾生之成佛,清楚地明示在事實上。

如此,不管本迹相違歷歷在目,仍然主張「本迹一致」等,真的就是「不辨水火者」。

被本迹一致的妄語所迷惑的,就是日蓮宗中一致派的人們。日蓮宗也分種種派別,有說本迹一致者,也有說本迹勝劣的人。例如,身延等是最擁護本迹一致的,不懂理由就說本迹一致,以為本門、迹門都一樣。真的是邪義邪說的極致,所以,我們必須糾正這樣的錯誤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