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種教相

(摘譯自『大白法』第七七七號)

三種教相是如天台大師於『法華玄義』中的解釋:

「教相為三。一根性融不融相。二化導始終不始終相。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。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。相者分別同異也。」 (『法華玄義釋籤會本上』 五七頁)

將法華經與爾前經教義的不同,分三點來檢討,明示法華經為諸經中最為殊勝者。

如同前述之文所明示,三種教相的「三種」為:

一、根性融不融之相

二、化導始終不始終之相

三、師弟遠近不遠近之相

教相的「教」是指佛的教說,「相」則是分別異同,也就是指判釋佛之教說的特質及深淺勝劣。

根性融不融之相

第一「根性融不融之相」,是指依照眾生之機根是否與佛融合,來判定法華經迹門與爾前經的勝劣。

於爾前經,眾生的根性未熟,故區分為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三乘,由於與佛的生命不融合,因此為「不融」。相對的,於法華經『方便品』,眾生的根性已熟,能夠打開三乘的機根,會入一佛乘,因此為「融」。如此,於第一的教相判定,相對於爾前經,法華經迹門為勝。

化導始終不始終之相

第二「化導始終不始終之相」,是依照是否闡明對眾生的下種益、熟益、脫益之化導的始終,來判定法華經迹門與爾前經的勝劣。

由於爾前經並未說種熟脫的化導,因此為「不始終」。相對的,在法華經『化城喻品』中,明白說示三千塵點劫的大通結緣(在三千塵點劫的過去,聽聞了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位王子釋迦菩薩所覆講的法華經,而結下妙法之緣)的下種益,中間和爾前四十多年的熟益,再加上迹門的脫益,因此為「始終」。相對於爾前經,第二的教相也判定法華經迹門為勝。

師弟遠近不遠近之相

第三「師弟遠近不遠近之相」,則依照是否闡明佛(師)與眾生(弟子)久遠以來的關係,來判定法華經本門與爾前、迹門的勝劣。

爾前迹門的釋尊,是尚未表明久遠成道的始成正覺之佛,由於未清楚說明佛的本地身與眾生的關係,所以,爾前迹門的教義為「不遠近」。相對的,在法華經的本門『壽量品』中,開顯了釋尊久遠之本地,明示久遠以來的師弟關係,因此為「遠近」。第三的教相,是判定相對於爾前迹門,法華經本門才是釋尊真實究竟的法門。

下種三種之教相(第三之法門)

相對於天台所立的三種教相,日蓮大聖人從文底下種之佛法的立場,於『常忍抄』(『稟權出界抄』、『富木入道殿御返事』)中教示:

「引法華經與爾前判定勝劣淺深,當分跨節之事有三。日蓮之法門乃第三之法門也。如世間粗夢,雖申一、二,卻未申第三。」(御書 一二八四頁)

關於此『常忍抄』之文,總本山第二十六世日寬上人於『觀心本尊抄文段』中教示:

「解云,一乃爾前當分、迹門跨節,此權實相對之法門也。二乃迹門當分、本門跨節,此本迹相對之法門也。三乃脫益當分、下種跨節,此種脫相對之法門也。名此為下種之三種教相。故於血脈抄云『下種三種之教相』云云。若望台家之三種教相,以彼之第一第二即為當家之第一,以彼之第三之師弟遠近即為當家之第二,再加第三之種脫相對作為當家三種之教相。(中略)此第三之法門乃天台未弘之大法,蓮祖出世之本懷也。故云『日蓮之法門乃第三之法門也。』」(御書文段 一九四頁)

亦即,天台的第一「根性融不融之相」、第二「化導始終不始終之相」,是屬於大聖人的第一「權實相對」之法門,天台的第三「師弟遠近不遠近之相」,是屬於大聖人的第二「本迹相對」之法門。然後,較釋尊的法華經本迹二門更深入一層的法門,就是「第三之法門」,大聖人出世本懷的「種脫相對」之法門。將此稱為「下種三種之教相」。大聖人依此「下種三種之教相」,劃分釋尊的脫益佛法以及大聖人的下種佛法,指出下種之法體的南無妙法蓮華經,才是末法即身成佛的大法。

並且,如同日寬上人於同文段中的教示:

「然諸門流之輩不知此義,只取天台之第三,即為蓮祖之第三。以不辨此三種教相之故,一切法門皆迷亂。」 (御書文段 一九四頁)

其他的宗派皆不依相傳的佛法,犯下以天台的第三之教相,混充大聖人的第三之法門的大錯。因此,錯誤地解釋一切的法門,造成混亂。

正確信受大聖人文底下種之佛法的本宗僧俗,為了不要以錯誤的教義解釋,破壞大聖人的正法,無論如何,都要勤勉於以唯授一人血脈相傳為基礎的信行與教學鑽研,最為重要。

更多教學用語解說/信行要文...